万松寺,是岱崮镇仅有的一处佛教文化胜地。
寺名由来,很是奇妙。传说建寺时,石匠用一破锅和灰,结果这锅灰用之不尽,寺建完了,这锅灰也没用完。石匠知道这是聚宝盆,在寺院竣工后,将破锅偷偷埋到寺后一棵小松树下。当石匠再次来到寺后,寻找那棵小松树,挖那个聚宝盆时,寺前寺后,寺左寺右,满上遍野全长满密密麻麻的小松树,再也找不到藏宝的那棵小松树了。万松寺由此得名。抗日战争时期,万松寺周围大山峪的松树,被国民党51军破伐一空,修了工事。今天,山峪里层层叠叠,植满蜜桃林,而九座山顶上,已然密密麻麻,遍布松柏。
万松寺,究竟建于何朝何代,因该寺碑碣全部被毁,已难考究。从仅存的三块碑碣残面,可知该寺最早重修于万历年间,其次重修于咸丰年间,证实其历史悠久,每废必修。而据村人世传,该寺以每年的二月十九日,即观音菩萨生日始,至于二十三日,一连五天庙会。会期,晨钟暮鼓,经声佛号,好戏连台,善男信女,云集寺内,佛事盛大,香火鼎然。直到“文革”时,万松寺方被拆毁,碑碣亦荡然无存,佛教文化从此绝迹。
直到2003年,村人推举义士,皆修善行,解囊捐款,万松寺方得已修复。修复后的万松寺,坐北向南,依山而建。山门,位处谷底平缓处,四柱排列,上出重檐,构成牌坊式大门。走进大门,为一长方形花池,中有石条连接成二十余米长的石条路。再向北,登上由21层石条铺成的石阶,便走进古亭式建筑的小廊坊。走出小廊坊,迎面是一巨型香坛。香坛正北,是三间大殿,正中供奉观音菩萨神像,两边各供奉送子奶奶、眼光奶奶等五位神像。东接二间殿房,供奉武圣关帝神像。殿前东西首,各有一间小殿,坐西向东者,供奉石大夫神像,坐东向西者,供奉龙王爷神像。综观该寺,依照旧寺布局,依山傍水,前低后高,错落有致,显得清净素雅,颇有佛门净土之风范。
此外,万松寺北、西、南三面环山,依次耸列九顶,称九顶莲花山。寺正北三个山头,均由巨厚石灰岩层覆盖,像三个大龟盖;又朝向寺院,各伸出一个岩嘴,右似巨龟探头,称“神龟探海”;中似神龟翘头,称“神龟望月”,左似神龟扭头,因称“神龟避日”。三龟抱寺,成为该寺一大景观。
今人所修寺院,虽无古建筑之古朴经典,然已显现出当年寺院之恢弘,加之周围环境秀美,群峰争萃,这里已成为善男信女朝圣之所,成为游客瞩目之景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