卧龙崮山寨,位于卧龙崮崮顶,海拔480米,西北距镇驻地半里许。
卧龙崮,南北耸列,全长1华里,均宽30米,东、西、南端三面悬崖,北顶与缓坡相接。因此,主寨区设于崮顶中部以南最险要处。经查,主寨区南北长300米,东西宽30米,房屋遗址80余处。据当地老人回忆:寨内住房,均为石砌,上覆草棚,面积窄小,房与房之间排列紧密,至少可容200余人居住。
卧龙崮山寨防御设施,主要分布在各寨门处。南门,位于崮南首,崖层高15米,可沿崖缝攀爬而上,崮顶端设有岗堡。西门,为一线天天险,可沿人工开凿石窝攀爬登崮,该门极为隐蔽,上亦有岗堡。东门,因岩层坍塌成巨壑,建有古寨墙,高7米,宽2米,墙中开设小门,门上即为岗堡。崮北首,可沿缓坡直登崮顶,无险可据,故分设三道东西寨墙。第一道寨墙,距北顶200米处,长50米,高4米,宽2米,中有寨门,今圯;第二道寨墙,距北顶350米处,长40米,高4米,宽2米,今圯;第三道寨墙,距北顶400米处,长30米,高3米,宽2米,残墙仍存,寨门已坍塌。三道寨门,均设有岗堡,此外,主寨西侧,崮北顶,亦有岗堡,以作观察,瞭望用。综观此寨,可见当年防守极为严密。
生活设施遗存。寨南端,有石臼一处,旁刻有象棋盘。寨南、寨北,各有一处大面积平滑岩面,上面分布有6处石圈,其圆规整,均系古人人工开凿而成。寨北石圈4处,直径3.5米,成品2处,半成品2处;寨南石圈2处,直径5.5米,成品1处,半成品1处。共同特点是:岩面高处圈沟宽15厘米,深10厘米,岩面低处圈沟浅,且附有疏水孔。石圈中心有圆孔或圈沟内侧有圆孔不等。在岱崮崮群中,该石圈尚属首次发现。其用途,笔者认为是仓储遗迹。石圈用于隔水、引水、疏水,沿圈内侧砌墙,上覆草棚,即可储存粮食物品。另作何用,有待史学家认定。
卧龙崮山寨,为古寨之一。其石臼及残墙,已被专家确认为金元时期所留。时,大宋南迁,岱崮先被金兵、后被元兵占领,乡人为避胡兵而于崮顶建寨据守。另据《蒙阴清志》记载,明末参将董怀泉曾入主卧龙崮山寨。董怀泉,直隶真定府人,枭勇善射,屡建战功,周身创伤如砌,累升四品参将。甲申前后,饥荒民反,盗贼蜂起,天下大乱。董公戎守威海卫期间,曾到过岱崮,恋此山川毓秀,故举家迁坡里避难,率众据守卧龙崮山寨。《蒙阴清志》载称:“时山寇盗发,率甲马数十辇,督领乡兵,教演部伍,一方赖焉。”卧龙崮山寨,大多守御设施,多为明末董公所建,故此寨亦称“将军寨”。